影响白刚玉、白刚玉微粉等耐磨材料磨料磨损的的内部因素包括材料的化学成分、微观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等;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微观组织中基体组织第二相对白刚玉、白刚玉微粉等耐磨材料的影响。
第二相包括沉淀析出物、弥散物及软的徽观组织物(如硬基体中的残留奥氏体及铁家体)等。
1、沉淀析出相-合金的沉淀析出相大多为金属化合物,可分为“硬”、“软”两种。“软”质点(多为共格或半共格状态),在塑性变形时易被滑移位错切过.对材料的耐磨性影响不大。反之,运动位错很难滑移切过“硬”质点(非共格),只能绕过。不能被剪切的硬质点通常使耐磨性随硬度提高而成比例的提高。细而分散的共格、半共格硬质点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耐磨性。
2、碳化物-耐磨钢铁材料大多数是含有碳化物相的多相材料。碳化物相在某种程度上对耐磨性起决定性作用。不同类型的碳化物对材料的抗磨损能力的影响并不一样。同一类型碳化物也会因含量、形态和分布情况的不同而对耐磨性产生不同的影晌。如果碳化物沿晶界析出成网状,则对耐磨性不利,因为其脆性容易促进裂纹扩展。如果显做组织含有大量树枝状一次碳化物,而只有很少量的二次碳化物,对材料的耐磨性也无多大提高。为了改善显徽组织中碳化物这种不理想的形态和分布,应该选掸适当的铸造工艺,或者进行适当的热处理,消除晶界上网状碳化物和树枝状一次碳化物。
铬、钨、铝、钒、钦、视等是金属耐磨材料最常用的形成碳化物的元素。这些元素形成的碳化物大致可分为立方系、六方系和斜方系三种晶体结构类型,如表 24 所示。
M3C型主要是窝铁的漆碳体明碳化物。如果钢铁材料中含有铬、钨,则通常会形成含有少量这些元素的合金渗碳体。M7C3型碳化物主要是Cr7C3型,在同时含有钨等其他碳化物形成元素时,也会形成溶有其他合金元素的合金转M7C3型碳化物。M7C3型碳化物的热稳定性比 M3C型好,在奥氏体化温度较高时才开始溶解。硬度比M7C3型低的M23C6型是富铬的Cr23C6型立方系碳化物,能够溶解大量铁。如果钢铁材料含有足够的翎或钨,形成的碳化物结构近似于Fe21Mo2C6或Fe4MoC或Fe3W3C。如果材料中含有铬或钒,这种碳化物也会溶有这些元素。M2C 型是富栩或富钨塑六方系结构.相当于Mo2C或W2C,这种碳化物对烙有很高的溶解度,但是含量极少。在含钼或钨的钢铁材料中,这种类型的碳化物只是在淬火后接近二次硬化峰回火时产生。进一步提高回火温度度则转变为M6C型或M23cC6型碳化物。